手机版 | 登陆 | 注册 | 留言 | 设首页 | 加收藏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相关学说 > 文章 当前位置: 相关学说 > 文章

怎样实践“慈悲”?

时间:2019-12-30    点击: 次    来源:网络   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
国学杂谈
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14991964964129656&wfr=spider&for=pc

佛门常讲的慈悲,一般人听起来,或许感觉有点空洞,总觉得慈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;或者认为慈悲就是无止境的付出,无条件的满足别人,没有原则的顺从和接受别人。其实,这都是对慈悲的误解,真正的慈悲,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。古大德说“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”,如果是没有智慧的慈悲,确实会无意中伤害到自己和别人,引起别人的误解,那到底应该怎么样用智慧实践慈悲呢?首先应该搞清楚以下三点:


一,慈悲并不是一味的付出,应该正确处理好自利和利他的关系。

我们只对别人慈悲,那要不要对自己慈悲呢?当然要了,对自己都不慈悲的人,是很难对别人心生慈悲的,否则的话,他一定是别有所图。所以佛门修慈悲心的对象,第一个就是自己,先要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,能够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,然后才有能力去慈悲别人,帮助别人。不然的话,你自顾尚且不暇,还去攀缘慈悲别人,那就是自寻烦恼,非但帮不了别人,还把自己搞的心力交瘁,一事无成。

有些初学佛的师兄经常会犯这些毛病,自己还没学好,就忙着去度别人,自认为是对别人慈悲,对别人好,结果别人也不肯接受,反落了一肚子埋怨和气受,弄得人际关系也不和谐了,这就是因为智慧福德还不够。我们确实应该发慈悲心,应该修慈悲心,但度人先度己,要自己有一定力量和智慧后,再去随缘度众。


二,慈悲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别人的一切要求。

布施是佛门必修课程之一,慈悲喜舍是佛门的做人精神,但并不是别人要求什么,我们都必须无条件的满足。我们应该学会分辨别人的要求是不是如理如法,是不是恰当,是不是我们可以接受的。如果遇到不合理的要求,比如对有些贪得无厌的人,你给他十块,他还要一百,他觉得反正你慈悲,你修福报呢,正好都给我得了,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学会拒绝,不能滋长他的懒惰和贪婪之心。或者别人的要求超出了你的能力,你只有一万,别人向你借十万,你也可以拒绝,不能为了慈悲别人,而去大举借债,对你的家庭正常生活造成影响。当然 ,我们要礼貌的拒绝别人,要注意言辞的沟通,不要因此伤害到对方,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,以后别人也就不会对你提出过分的要求了。

慈悲别人,就是慈悲自己,常常修习慈悲心,帮助别人,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,能量也会越来越足,生活也就越来越快乐与幸福。随着慈悲心和能力的不断增长,我们的身心也会越来越健康,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,人生的价值。


三,慈悲不是没有原则,无条件顺从和接受别人。

慈悲不是没脾气,不是说让我们做个老好人,对谁都得微笑,对谁都不能生气。佛弟子也会有喜怒哀乐,也会发怒、责备、训斥,但这个不是真的生气,而是善巧方便,是带着爱心的发怒,是做做样子而已,其实一切还是为了利益帮助别人。

比如父母对小孩的不合理要求,就应该拒绝,有的父母对孩子是要星星不给月亮,什么要求都答应,那就不是慈悲了,那是溺爱。教育孩子,我们就不能总用微笑顺从的方法,有时候就要声色俱厉,或者对他作出惩罚,才有震慑力,他以后才会听话,古人说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也是不无道理的,当然我们不主张打孩子,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娇惯。


对任何众生也一样,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原则,不能盲目的接受别人、顺从别人。如果是对的,我们随喜赞叹,如果是错的,我们就要批评指正,这才是真正的修慈悲心。

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慧,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,也是用不同的态度,有时候就比较温柔,有时候就比较严厉,有时候好像很生气的样子,这就是契机说法,依据弟子接受程度的不同,采取的各种善巧方便。

佛教中常讲法无定法,在实际生活中,修习慈悲心,还是要一切根据实际情况来定,所以,我们不但要修慈悲心,还一定要福慧双修,让自己福德智慧圆满具足,这才是我们修行的目标。






上一篇:慈悲,是最高的智慧

下一篇:没有了

备案ICP编号  |   QQ:3569552836  |  地址:宁波市镇海九弟新媒体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 |  电话:131 574 12315  |  
Copyright © 2021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,授权cibei.fun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.COM